为响应国家中医药振兴与乡村振兴战略号召,深入挖掘地方特色资源,实现实践育人,7月10日至12日,蚌埠医科大学精神卫生学院“蒸晒春秋,药泽桑梓”社会实践团队,在队长张登雅的带领下,奔赴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长岭乡,开展暑期“三下乡”暑期社会实践活动。
七月中旬的大别山腹地暑气正盛,蚌埠医科大学的学子们身着红色队服,跟随珍惜药物保护基地负责人傅义强的脚步探寻黄精“九蒸九晒”的秘密,探究、学习、传承延续千年的古法技艺。黄精在春秋轮回中蒸晒,学子在高温酷暑中成长,他们开启了一场关于黄精“九蒸九晒”古法炮制与乡村振兴密码的探寻之旅,见证老手艺如何激活乡土新生,书写出大别山深处的振兴新篇。
探源道地品质,解密千年工艺精髓
7月10日,蚌埠医科大学精神卫生学院以2023级精神医学专业张登雅同学为代表的三位同学组成的“蒸晒春秋,药泽桑梓”——黄精古法制作与乡村文化振兴调研实践团抵达六安市金寨县,经过绵延山路的颠簸与大别山濒危物种保护基地负责人傅义强会和。他们深入山林,去探寻黄精独特的林下仿野生生长环境,学习九蒸九晒传统工艺。
队员们蹲下身来通过与当地专家和技术人员的交流,详细了解到多花黄精品种的选种、育苗及仿野生管理技术,深刻认识到金寨县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对塑造黄精“块根肥厚、质地坚实、有效成分高”这一道地特性的核心作用,中医药文化在一言一语、一触一摸、一识一辨中得到传承。

图为刚从泥土中挖出的早起黄精。方欣然 供图
汗浸药锄,黄精采挖初体验
7月11日清晨,当第一缕晨光刚刚穿透薄雾,整个世界还沉浸在一片静谧之中,团队便出发开始一天的探索征程。团队在负责人的带领下,每个人都怀揣着期待与兴奋的心情,脚踩在那被细雨润泽得湿漉漉的土地上,伴随着脚下泥土发出的“噗嗤”声,他们一步步朝着黄精种植区域迈进,准备亲自动手采挖。
体验采挖时,队员们原本脸上洋溢着轻松与好奇的神情,可随着真正开始操作,才真切体会到“道地”二字沉甸甸的分量。技术人员在一旁耐心地讲解着,锄头需距离茎秆30厘米斜向下掘,大家一边听着,一边仔细地比划着距离。这看似简单的操作,实则暗藏玄机,稍有不慎就会刨断珍贵价值的黄精。队员们戴上防护手套,紧紧地握住手中的工具,在技术人员一步一步的指导下,他们弓着腰,眼睛紧紧地盯着地面,每一次下锄都小心翼翼,生怕一个不小心就破坏了这珍贵的黄精。看着手中刚刚采挖出的黄精,上面还带着新鲜的泥土,队员们心中涌起一股别样的情感,也更加珍惜手中的每一株黄精,对中药的敬畏之情也更加深厚。

图为团队成员亲自动手采挖黄精。张登雅 供图
通过这次亲身实践,队员们仿佛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洗礼,他们深刻体会到了黄精从种植到采收这一漫长过程中的艰辛,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种植者的心血和汗水。这也让他们更加坚定了对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认知,明白了只有遵循自然规律,才能让这些珍贵的中药材得以长久地生长和传承。整个考察过程就像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,不仅丰富了队员们的知识储备,让他们对黄精的种植、生长和采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,还增强了他们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。

图为刚从泥土中挖出的黄精。方欣然 供图
药香飘出大山外,产业振兴赋新能
7月11日下午,团队成员在负责人带领下前往润元生物公司参观黄精采摘后加工,从初步分拣、清洗、多次蒸晒到制作成衍生品如黄精茶、及时黄精等的过程。“头蒸用松木火,逼出涩气;二晒选正午日头,连晒三日不沾露。”在工坊里,蒸腾的热气中,调研团第一次近距离触摸这门延续千年的技艺。竹屉里,青褐色的黄精切片在蒸汽中渐渐泛出琥珀色,经历九次蒸制、九次晾晒的轮回,最终从坚硬的根茎蜕变为软糯如饴的珍品。没有精确的温度计,没有标准化的流程,全凭手艺人的经验把控:蒸制时看蒸汽的“老嫩”,晾晒时辨日头的“强弱”,竹屉的编织密度、晾晒的场地朝向,都藏着祖辈的智慧,激发了同学们扎实学好专业知识的信念。

图为调研团成员参观黄精“九蒸九晒”流程。张登雅 供图
在六安山区的褶皱里,一颗颗黄精正悄然串起中医药文化与新时代大学生的新生。晒场边的直播架支起,药香顺着蒸汽漫出青砖灰瓦,竹屉里,青褐色的根茎在反复蒸腾中渐渐舒展,经九蒸九晒褪去生涩,凝成琥珀般的油亮色泽。大学生们也一刻不得闲,在一旁学习、观摩、帮忙,一颗颗汗珠在不知不觉中落下。传统技艺的展现与现代网络的结合,药农与大学生的结合,使得和美乡村更加动人,大学生的发展脚步走的更加宽阔,中医药振兴与乡村振兴诗篇更加壮丽。

图为工厂员工制作打包黄精衍生品。张登雅 供图
“蒸晒春秋”,蒸的是时光的耐心,晒的是日子的甜;“药泽桑梓”,泽的不只是腰包,更是心里的根。在六安的山坳里,一群人正用九蒸九晒的坚守,把古老的智慧酿成乡村振兴的新故事。而年轻的见证者,便身体力行传承学习,把这故事讲给更多人听——

图为调研团成员与负责人傅义强合影。张登雅 供图
(宋松/审 高薇薇 张登雅/文 张登雅 方欣然/图)